返回首页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当前位置:第七十四期>第二、三版>详细信息

一个盲人学生决定上普通大学

来源: 发布于:2023-07-14 浏览:706

银川能源学院,从男生宿舍到6教弯折的小道上,一个盲人青年正独自走着,他的动作并不慌乱,反而透着一股从容,盲杖探清地面有无阻碍,再恰到好处地拐个弯儿,一路甚至精确避开了路边延伸出的松树枝。

这位盲人青年是银能学院2022级文秘专业学生杨文举,每天,他都要在这条长约1.5千米的路上往返至少4次,除了6教,终点还包括12教和更远一些的10教。

杨文举的规划很详细:每天提前50分钟从宿舍出发,刚好能在下课前到达教室门口,等同学们走完他再进去,因为“这样就能避开上下课的人流高峰。”入学26天,他从最初需要同学陪同上课,现在已经能独自上路。

从容是有底气的。入校后杨文举就拿到了学校平面图,记住了校园北部所有设施分布——这将是他往后四年的主要活动区域。中秋三天没回家,杨文举又由同学带着走了一次,自己练习几遍后,记下了从宿舍到教学楼的所有路径,也记住了松枝过长的路段,“最开始还被划伤过脸,现在能避开大部分了。”

然而,挡路的“松枝”却不仅仅存在于这1.5公里的上学路上,它们遍布杨文举20年的求学生涯。

2001年,杨文举出生在宁夏西吉县一个贫困小山村中。杨家四口人,父亲做家具搬运工,母亲在工厂打扫卫生,大他四岁的哥哥在吴忠上学。杨文举出生便先天视弱,10岁时完全丧失视力。

生活艰苦,但爷爷奶奶、父母都支持他接受教育,坚信知识改变命运。2009年,8岁的杨文举进入离西吉近400公里外的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在校12年,他一边学着做饭、洗衣服等独立生活技能,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基础学科知识,自己的教材读完了,就去借高年级的教材,大量阅读让他的默读速度达到了每分钟280-300字,相当于明眼人的正常阅读速度。

随着教学深入,教材和理解的问题随之而来。当时,特殊教育学校并未开设初中物理、地理、化学课程,杨文举就买盲文教材自己看。上了高中,理科抽象内容增多,老师讲得浅,盲文辅导教材也缺乏,杨文举理解起来愈发困难。趁着周末有志愿者来帮忙读题,杨文举和同学们只能逮着经典题型使劲儿刷。高二全校网课,学习更难了,杨文举只能先记住教材基础知识点,再由家人空余时间读题练习。

凭借扎实的基础,2021年,杨文举被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录取。这原本是大多盲人学生的选择,上特殊教育大学学习针灸、按摩类康复专业或音乐专业,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传统且稳定。

然而,杨文举却做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放弃入读、备战高考,“我想走‘融合教育’之路,和正常人一起上大学。”(此处“融合教育”指残健融合教育,即促进残疾学生融入大众教育生活,改变残疾人长期以来被救助、被隔离、被社会边缘化的被动局面)

这并不简单。中国有1700多万盲人,2020年,全国1071万考生报名参加高考,盲人考生只有5人,2021年有11位。参加高考对盲人学生来说,除了比同龄人付出数倍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考上之后怎么办:普通大学是否有无障碍设施支持日常生活?视盲对专业选择有什么影响?四年后就业能否得到保障......

这些问题杨文举不是没有想过,但最终,他还是决意高考,“实际上,我也不用这么拼,特殊教育大学的无障碍设施可能更方便一点,但我觉得,一直生存在特殊教育体制下,教育资源和眼界都会有缺陷。”

20226月,杨文举与全国1193万学生一同走上高考考场,并成功考取银川能源学院,填志愿前他打电话到学校,“我是一个盲人,完全盲人,0.0的视力,你们会不会退档?”

对面说不会,只是担心他的生活能力。杨文举这才放心下来,“困难是肯定有的,我尽量克服。”后来,学校还免除了他的学费,杨文举开心极了,“这个困难解决了,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就想好好学习。”

入校前半个月,他都在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适应训练,普通大学无障碍设施并没有特殊教育大学那么完善,所以,杨文举必须在入学前学会用盲杖在宿舍、教室、食堂之间穿行。8月末开学时,他已经能靠读屏软件在电脑上打字、网上聊天和购物,并靠盲杖和盲道自由行走。

学校也为杨文举的到来做了诸多准备。除免除学费外,杨文举所报读院系协调将他的宿舍与上课教室都安排在一楼,并提前选派两名优秀学生党员与其结队帮扶,“王昊、马小龙既是杨文举的老乡,又是同一专业的学长,既能在生活中照料,又能在专业上辅导。”

高中选了理科,化学、物理理解不了就只能硬着头皮背。上大学后,杨文举选择了自己更擅长也更喜欢的文秘专业,“这几年新媒体和网络文学发展得很迅速,文秘专业对我们的限制很少,困难也更少。”每次上课前,他都会提前找老师要PPT,提前预习1-2遍,上课听老师讲,课后再复习一遍,这样就能记住内容。

课余和周末,杨文举几乎都泡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甚至为他设置了一个靠近插座的专座,这样他就可以带着笔记本电脑听书。读书是杨文举最大的爱好,近期还加入了背诵单词备考英语四级,“要么思想在路上,要么身体在路上。我既然做不到身体在路上,那就要思想在路上。”

出人意料地,杨文举还报名了学校清蓝轩文学社、文法学院团委和宣传部,他的计划是参加学校各级各类活动,让更多普通人认识自己,“残建融合需要每个人参与,不是等着其他普通人来认识我们。”这也是杨文举选择入读普通大学的初衷之一,“当代大学生对我们(盲人群体)的态度,就是以后社会对我们的态度。我不仅代表我自己,还代表我这个群体,去展示我们的精神风貌,让所有大学生了解我们,认识我们,从而接纳我们,这样以后社会就会接纳我们。”

“认识‘眼盲’并非盲人生活的全部,盲人也只是平凡大众的一员。”杨文举明白,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零散的生活和疫情更加重了与同学们熟悉的难度,他已有心理准备。当前,杨文举正尽量多和同学们主动交流,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也看到了一些成效,“104宿舍的同学已经和我很熟了,就要这样以点带面地让他们认识我、了解我。”

最近,杨文举在读《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他读了很多遍,每次都有新的感受,但最让他动容的还是书中人顽强的精神,“不甘命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