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 让南方校园“堆满积雪”的交大希望学院基础部,探索出数智化转型新路径
12月23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官方微信发布的推文《交大希望“下雪啦”!》,在校园中“炸开了锅”。原本零上8°的校园怎么会在图片中“堆满积雪”?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原来,是基础部大数据教研室老师们带着学生通过AI技术制作出校园雪景图,让南方的校园也能实现皑皑白雪。
像这样有趣而生动的场景在基础部时常可以见到。12月19日,在基础部泰迪-西南交大希望学院智能工作室那充满探索氛围的例会上,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再次上演——“老师,关于这个数据我有不同的看法。”这句话,由2023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1班的黄坤勇敢地提出,直指工作室指导老师胡博在深入剖析案例时的细微偏差。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案例讨论,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智能工作室学生们求知若渴、勇于探索的大门。
“泰迪-西南交大希望学院智能工作室”的创立,是为了培养具备数智素养的“现场工程师”。基础部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深化产学研融合。智能工作室通过引入企业项目真实大数据开发案例,融合各类专业学科竞赛,结合专业导师制度,形成了项目研究团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这个以数据科学、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项目工作室里,每一次例会都是思想碰撞的盛宴。从自然语言处理的算法到机器视觉的应用,学生们在胡博老师的引领下,不断挑战技术极限。胡博老师笑言:“在这里,被学生‘挑刺’是常事,也是我最乐见的事。它说明我们的学生不仅在学习,更在思考,在成长。”学生们也纷纷表示,工作室给了他们一个自由表达、勇于探索的平台,每一次的质疑与讨论,都是他们向未知领域迈进的坚实步伐。
今年11月底,基础部大数据教研室教师带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学生,精心筹备,运用超过10种AI工具,精选出22幅佳作在学校“银来杏往‘智’绘希望”2024银杏季AI绘画作品展进行展览。该活动赢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赞誉,受到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环球网、国际在线教育、中国网高校中国、四川电视台等多家权威媒体转载报道。“我的作品在展览之列!”2023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1班的杨晓芳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喜悦,“这次画展老师带我们用了很多以前从没接触过的AI工具,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一点点成形,那种成就感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在当今数字化和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数智素养成为衡量学生是否能适应未来行业需求的重要标准。基础部积极探索数智化教育转型,着力提升学生的数智素养。通过校企合作的智能工作室和AI绘画作品展等举措,不仅展示了学生们动手操作的实践成果,更是基础部培养既懂理论又擅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的生动实践。
基础部始终聚焦“现场工程师”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锻炼技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基础部还聚焦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实现数字化教学评价与质量检测,确保教学目标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自2023年使用OBE教学数字化支撑平台以来,基础部共承担了5个专业的授课。借助该平台,基础部建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通过新版教材融入数字化元素,如课程思政案例的二维码接入,结合OBE理念量化能力目标,并引入编程软件如Python以适应数字化社会需求。2024年12月18日,《OBE导向下高校教学数字化评价及改进机制探索》入选四川省高教学会教育信息化专委会的教育数字化典型案例。
在课程内容上,基础部紧跟时代步伐,不仅每门课程均新增了人工智能应用相关知识,还特别注重微课、课程设计的创新,以及数智化技术的应用与评估。基础部依托超星学习通等线上平台,持续构建和更新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AI应用能力,并确保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与学习体验。
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为例,教师们利用万彩动画大师、万彩AI等工具,将传统静态PPT转化为动态、交互式的数智化微课,同时引入脑科学软件及TC-lab、见数Credamo等线上实验设计工具,丰富实验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在数智化运用与评估方面,基础部采用LDA主题模型分析、智慧云情感分析等技术进行热点追踪,为研究选题提供科学依据,并通过OBE教学数字化支撑平台,实现对学生成绩的全程管理、预警与分析,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心理教研室副主任李芃森表示,“数智化技术的引入,不仅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灵活多样,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和探索的机会,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
《实验心理学Ⅱ》课程紧扣“数智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两大核心目标,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眼动追踪等数智化技术,并采纳“引入-探究-解释-应用-评价”的5E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形式,促进学习通网课平台、实验室管理平台与OBE考核平台之间的紧密协作,构建了一个高效的教学闭环。“在传统授课模式中,大部分课堂时间都被用于理论的讲解。”《实验心理学Ⅱ》课程负责老师李芃森指出,“而现在,我们借助数智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前学习和课后复习。这样一来,课堂时间就能更多地用于实验操作和互动讨论,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还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效。”
基础部聚焦课程评估与教学内容的全面升级,积极构建智能化评估新框架,并注重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更新。针对课程评估中存在的纸质材料存放困难、评价实施机制不健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效率低、主观性强及结果呈现性弱等问题,设计了数字化课程评价体系,并与钧力成公司携手搭建了一套高效的课程专家评估系统。目前该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待正式投入使用后,该系统可以通过线上保存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日历、教案、作业、考试以及自评材料,结合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最终实现课程的智能评估以及评估材料电子化、评估过程数字化、结果可视化。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效率,基础部大数据教师团队聚焦数智赋能教学日常,将AI技术与日常教学工作需求深度融合,制定了基础部智能客服机器人开发计划,以实现教学数据的智能管理和便捷查询。目前已完成机器人核心模型的搭建和私有化训练。另外还设计并完成了搭载在机器人上的人脸识别系统。测试显示,智能客服机器人能迅速准确地处理学生信息查询,包括基本信息和学业成绩。它还能高效整合和管理调课、请假和行政事务等信息,简化了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日常工作。
在实践教学方面,基础部紧跟数智化转型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优化教学内容与流程。组建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网络数据获取、人工智能应用3个项目团队。申报省级一流课程1项、省级课程思政项目2项、教育部教指委教改项目2项、校级数智化示范课程3门等;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市场调研大赛和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等比赛获得国际一等奖2项,国际二等奖3项,国家级奖项46项,省级奖项652项;2024年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国家级立项10项、省级立项30项。
数智化教育转型不仅是一场教育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和思维模式的转变。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基础部将持续深化教育模式的革新,驱动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更多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文/邓静漪 欧姝彤)
原文链接: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412/27/WS676e45aba310b59111dab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