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

人生这趟列车,“再努力最后一把!”

2025/02/28返回上一页

2021年9月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

成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办学定位为应用型高等学校

2022年3月

学校党委书记范伟

找到了一位老朋友,并告诉对方

“我想把学校的艺术学院打造成

全国民办高校最有特色的艺术学院

您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位老朋友

就是当时刚刚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

贵州省核心专家、二级教授

贵州大学学科带头人

现任的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院长

贺祝平

 

 

 

『应该把学生的课堂搬上舞台!』

“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一定是思想道德品质课。”近30年的舞台经验和20年的教学经验让贺祝平积累了大量的表演和教学经验,但这么多年,她的“第一课”从未变过。

从苦日子过来的贺祝平希望能让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的时代。来到科技学院后,她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表演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既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贺祝平开始探索“课程思政”与“表演课程”教学的渗透与实践,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表演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希望能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教育过程。”

2023年,贺祝平带领7名青年教师申报的课题《民办高校“表演教学”的“课程思政”实践》获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立项。课题紧密围绕“课程思政”“民办高校”“表演教学”,探索课程思政与表演教学的有机融合方式。

但贺祝平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应该把学生的课堂搬上舞台!”

2024年1月15日,中国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伟大转折剧场首次试演,来自科技学院2020级表演专业的20名学生参演。3月21日,学校2021级表演专业学生从学长学姐手中接过接力棒,前往遵义,继续投入到剧目的演出中。

“让表演专业的学生参与大型红色史诗剧目,这是一次很好的专业实践机会。” 在排演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学习遵义会议前后的历史、编辑所饰演角色的人物小传、揣摩人物特点,并通过表演深化认识,党性修养和政治意识得到了有效增强。

为了让学生们快速学习红色历史,领悟人物精神,贺祝平还为参演学生支招——到剧场旁的红军烈士陵园参观学习,在红色氛围中去感受人物和历史。

 

『当然,走出去更重要。』

戏剧文化月活动之毕业剧目演出、青年教师教学示范音乐会、心声合唱团专场演唱会、“共生共鸣”优秀作品展、2020级本科毕业生音乐会......

2024年,在贺祝平的推动下,学校艺术学院持续推进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十余场丰富多彩的艺术展演活动。

“教学不能闭门造车。全校有一万多人,要先让这群人看到我们艺术专业的成果。”贺祝平说,这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展示专业成果的具体体现,要结合学校特色,将艺术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成品牌优势。

“当然,走出去更重要。”

贵州省委省政府2024年春节团拜会,学校师生受邀参加文艺演出;中国·台江2024年“苗族姊妹节”,学校舞蹈专业学生受邀表演节目......“实践才是艺术专业学生最好的‘试金石’”,贺祝平说到。

2024年,贺祝平还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情——把学院的青年教师们带到国家一流专业的课堂上去长“底气”。

在她的推荐下,学院表演课程专业教师许伟走上国家一流专业——贵州大学表演专业的课堂,为学生开展了一堂两小时的“铃木教学法”课程,深受大家喜爱。

“说实话我很紧张,但贺院长一直鼓励我要勇敢站上讲台。”许伟说,当自己把准备充分的课程内容讲授完,学生响起掌声的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得。

 

『他们需要更多的爱。』

让贵州农村的孩子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是贺祝平一直在做的事情。

此前,贺祝平与先生朱一民制作的电影《小等》,获得2013年第十三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剧情片长篇奖、2013年贵州省优秀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奖励。

电影剧本是根据贵州省青年作家肖勤创作的优秀中篇小说《暖》改编,讲述了十二岁的山村女孩小等的故事。

“贵州乡村留守儿童需要更受关注,他们需要更多的爱。”贺祝平说退休后更要发光发热,希望能找机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艺术的世界。

进入科技学院工作后,贺祝平与学校艺术学院党委一直在探索发挥艺术学院学生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从选派师生到农村创作“乡村振兴”主题墙绘,到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儿童带去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专项教学......“让孩子们的童年能够有艺术相伴。”这是贺祝平所期望的。

 

人生就像一列火车

从上车到下车

要让起点到终点这段旅途开心且有意义

才算没有白来一趟

贺祝平笑言

“退休后与其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不如每天都学习新的东西去充实自己

再努力最后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