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原来我真的可以做到!”28年,这是她的育人答卷→
三尺讲台育桃李
一腔热忱写春秋
在四川天一学院健康产业学院
代良波的名字总与
“责任”“创新”“奉献”
紧密相连
从临床一线到教学岗位
从普通教师到
教研室主任、实习主管
这位从事临床工作19年
扎根护理教育9年的教师
用专业与热忱书写着
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育人答卷
教师的信任是学生突破自我的动力
作为《基础护理学》《护理综合技能实训》《毕业实习前强化训练及考核》等课程的主讲教师和教研室主任,代良波曾在医院内、外等科室参与临床护理工作十余年,担任过护士长和护理部主任,深知护理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从护士到师者,很多时候,她都能从学生身上看到当初的自己。“曾有位性格内向的学生因操作考核多次失败而自卑,于是我便课后单独带她反复练习静脉穿刺,并分享自己初学时的失败经历。当她最终获得技能大赛三等奖时,哽咽着对我说:‘老师,原来我真的可以做到’,这让我更坚信教师的信任是学生突破自我的动力。”
秉持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代良波开始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案例驱动+情景模拟+信息化教学”的混合模式,融入真实抢救流程、设备操作规范,并针对临床常见的护患沟通难题设计专项训练,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零距离”接轨。
“教学中我更加侧重实训体系构建,例如,在实训课中,通过标准化病人(SP)模拟临床场景,帮助学生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代良波解释道,这也是为了确保学生在执业资格考试时能顺利通过。“此外,我也鼓励学生通过微课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将课堂时间更多用于技能纠偏和个性化指导。”
并不是只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
除了日常教学,代良波作为实习主管,深知“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性,长期负责管理实习工作大小事宜,多年来与医院建立良好校企合作关系,联合医院开展多次校企合作项目。
“护理并不是只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就足够了。”在代良波看来,护理专业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而这种实践,不是仅靠在学校的各种实训课程就能达到的,想要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首先必须学会如何面对真正的病人。
为此,八年间,代良波带领团队走访各大医院,通过与企业共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主持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医院达40余家,累计为护理专业、康复专业、药学专业等万余名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在就业促进方面,代良波也积极与多家就业单位联合举办双选会,力争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了从课堂到临床的无缝衔接。
参与科研,也是教学的一种
主研省级课题一项,德阳市市级课题一项,作为副主编编撰《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材......在科研方面,代良波始终围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教学痛点为核心”展开,近三年带领学生团队完成3项校级课题,其中《老年患者居家护理需求调研》成果被本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纳,学生作为第二作者发表论文2篇。
代良波认为,通过参与科研,学生可以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和循证护理意识,这也是教学的一种。
谈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代良波表示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例如,在主持课题时,代良波曾发现传统解剖学教学与护理操作存在脱节,“学生在学习静脉穿刺时,因对血管走形、层次理解不足,导致实训合格率不高。”
基于课题成果,代良波将解剖学知识与护理技能深度融合,设计出‘解剖图谱+操作动画+真人定位’三维教学法,使合格率提升20%。这一发现,也被她写入参编教材《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临床护理应用’章节,供全国20余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专业学习。
针对老年人皮肤脆弱易损伤的问题,代良波则开发出“翻身拍背力度模拟训练系统”,使学生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反馈设备实时调整操作力度,降低临床实习中的老年患者皮肤损伤投诉率。
此外,代良波还提出“可视化教学纠偏”策略。例如,将论文中“肌肉注射定位误差分析”数据转化为课堂案例,制作“常见错误操作动态对比图”,让学生在实训前通过沉浸式观察错误操作后果,显著降低无菌原则违反率......这些科研成果被代良波转化在《基础护理学》等实训模块,融入校级优质课程建设。
“好护士能救命
而好老师能培养千万个好护士”
从初登讲台的知识传授者
到如今致力培养有温度的技术型护理人才
代良波始终铭记
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技能
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在她的影响下
一批又一批的护理学子
带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
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走出校园,奔赴临床一线
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践行着护理使命
而这,正是代良波教育生涯最美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