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当前位置:第四十三期>第二三版>详细信息

不放过学生的老师

来源: 发布于:2018-10-25 浏览:441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教师 薛凌

在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里,如果你提起“薛凌”老师的名字,不少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你是说胖胖啊,哈哈。”这实在是让人感到“魔性”,到底他有着怎样的魅力,让人如此喜爱。

这一切都要归于薛凌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真心付出。

薛凌在电影电视系担任摄影课程的老师,2008年便来到传媒学院,迄今已经十年了,教学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了。在他看来,学摄影两三年可以说你会玩相机、会拍照,但不能说会摄影,学习摄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急于求成。所以,在学习摄影的初期,他“不放过”学生,要求每个人每天至少拍两百张照片,由量变引起质变,达到加深摄影技巧和熟练手法的作用。

每天都要完成“海量任务”,学生们却乐此不疲,原因就在于薛凌的课堂却一点也不枯燥。“对于摄影师来说,赚钱最快的方法就是卖掉你的相机”,“为什么达芬奇要绘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为他没有相机。”类似的段子经常出现在薛凌的课堂上,一个人两百张照片的任务也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学生完成拍摄后,薛凌面对的才是真正的“海量任务”——全班共二十几名同学,每人两百张加起来就有几千张照片,需要逐张进行审核和指导,逐个与学生进行沟通。为了节约时间,薛凌干脆把办公室直接搬到了光影工作室,便于随时翻阅和指导学生作品。

仅仅在校内拍摄,每天看到的景物也有限,不能用镜头展现复杂及多元化的世界,薛凌便决定将原本每周回家一次改为了每月回家一次,在校的周末就带着学生到崇州周边景点采风,遇上节日放短假,更是“不放过”学生。于是,成都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留下了许多薛凌和学生们的脚印。

对于经验丰富的摄影教师来说,外出采风肯定是最佳练兵场。今年6月,薛凌带领学生开始了为期十天的异地长途远距离人文采风。他与16级摄影摄像专业学生从学院出发,途经广元、西安、延安等地,先后参观了剑门关、明月峡、兵马俑、枣园、抗战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是这次采风的重点。在沿途中,薛凌充当起了“导游”,边讲拍摄技术,一边又穿插历史文化的讲解。在薛凌看来,拍摄好照片固然重要,但是了解其中的故事更重要,他希望学生们在拍摄这些历史风光时能感受到革命历史、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国的脉搏和多元化的世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用心对待学生”也是薛凌收获赞誉的一个原因。有一次,薛凌因病临时请假不能给学生上课,原想跟教务老师申请调课,谁知班里的五个孩子主动跑到了薛凌家里,薛凌坐在床上就把课上了。

2011年,薛凌做了胆囊切除手术。术后不到一周,他得知学生外出采风缺少指导老师,便一再坚持要陪学生一起去,并隐瞒了病情。在登山途中,学生们发现了薛凌行走异常缓慢,才问出了病情。学生们腾出一匹托设备的马,让他骑上去,他不愿意搞特殊。在学生们的一再劝说下,他才勉强骑了一段。学生对摄影的热爱和对他的关怀,让他很是感动,他大步走到队伍前面去偷偷抹掉了眼泪。

2008年入校到今年,转眼十年过去。有人曾调侃薛凌,“相机‘玩’了十几年,不会厌烦吗?”薛凌说:“现在比以往更喜爱相机、喜爱摄影,因为不仅自己会玩儿,还可以带着学生们一起‘玩儿’。自打第一次拿起相机,就从未想过放下它,这也许是发自内心的热情。”我们知道,他早已把摄影当做了自己的第二语言。

对待教育,薛凌如同对待摄影一样。他说,直到按不下快门那天,他才会放下相机,直到他站不上讲台那天,他才会放下教育。十几年来,薛凌用热爱拍出了一张张美丽的相片,用相机记录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