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网 |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30年来,四川天一学院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诚信办学,积累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输送了7万名合格毕业生。近年来,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即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产业发展的需求、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以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推动内涵式发展
学校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德阳绵竹市。德阳市是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绵竹市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工业强县示范县(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县重点县。中央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省委加快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定位,德阳绵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建立、天府(德阳)冰雪小镇、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中国熊猫谷)绵竹沿山康养旅游带等大项目的开发,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对大健康和现代服务类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以大健康和现代服务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明确办学定位。
学校是德阳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以医护、医药、医技等健康产业类专业为特色的院校,在全省民办同类院校中,在师资队伍、办学规模、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学校明确办学定位:立足德阳,面向四川区域,辐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积极服务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管、医、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紧密对接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希望集团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是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长期坚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初步形成了“233+X”的人才培养特色。提出了依托 2 个平台(希望集团和成德绵经济带),做好 3 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 3 个目标(建设一批示范实训基地,制定一套专业课程标准,完善一套产教融合教学评价体系)三个培养目标,培养德技双优、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及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学指导思想,探索高职学生“多元立交桥”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高职教育“国际范儿”。
学校利用集团办学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近三年学校先后与泰国曼谷北部大学、泰国西那瓦国际大学,白俄罗斯布列斯特普希金国立大学、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大学,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技术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白俄罗斯波洛茨克国立大学,波兰华沙经济与人文科学大学,蒙古环球领袖大学,匈牙利维克勒商学院,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等高校进行专本连读、本科直读、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等项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近三年,国际交流项目报名人数(在校学生、学校教职工)共计达到500人次以上,成绩显著,效果良好,并初步形成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发展新格局,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加快实现高职教育“国际范儿”。
二、以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招生专业
学校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让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让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成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和支撑力量。学校以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拓展了招生专业层次和规模,优化了专业结构。同时,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正逐步形成以重点建设大健康专业集群、体育及旅游专业集群、数字媒体与文化创意专业集群、财经商贸专业集群和城镇建设专业集群,重点打造以大健康为龙头的专业群。经过多年的持续优化调整,已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格局。目前备案三年制高职专业48个,五年制高职专业10个。此外,为提升专业建设能力与成效,学校进一步优化、整合了二级院(系、部),不断完善二级院(部)设置,现在已经形成了健康产业学院、工程学院、未来数字产业学院、商学院、运动与康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基础)部等更为科学的院(部)结构。我校专业建设及其结构的持续优化、院(部)调整,为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强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就业关乎民生,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
一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把好第一关。
四川天一学院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进一步推动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22年6月,四川天一学院组织召开了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特别邀请了院校同行专家成都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冉建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钟远波教授,西南科技大学何刚副教授(博士后),行业企业专家四川省旅游协会四川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成都市乡村振兴旅游协会秘书长韩勇教授等14位校外专家,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把脉问诊。
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下,四川天一学院的教师与学生在专业上崭露头角,茁壮成长。2022年4月,四川天一学院组织开展了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同时积极组织或协助各院(系)部教师参加了2022年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学能力竞赛等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以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事实上,截止今年11月,四川天一学院的教师余孟骁、张翻参加2022年德阳市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喜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刘晓凤优秀论文优秀奖2项,邓薇、曹洋优秀论文一等奖各1项,蒋福建、张有恒参加德阳市“强国复兴有我 赓续红色血脉——纪念特级英雄黄继光牺牲70周年”征文活动喜获三等奖各1项,周航宇参加第三届全国电子信息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电子商务师竞赛喜获三等奖1项。学校教师人均获奖率为5.9%,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全院师生的成长实现了赋能。
截至2022年底,四川天一学院的学生参加校外各项技能比赛获奖23项,参加全国性比赛获奖10个,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8个;参加省级比赛获奖12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共计277人获奖,院校学生人均获奖率9.8%。
二是加强课程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单元。
课程建设是一个学校的立身之本,如何培养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专业人才,高校的课程建设尤为重要。
自2022年开始,四川天一学院开展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作,制定了《四川天一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2022年6月启动了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申报立项工作,收到各院(系)申报高水平专业5个,申报专业群1个。教务处邀请校外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评审,经学校研究决定,护理、电子商务作为校级高水平专业立项建设,市场营销专业群作为校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
同时,学校不断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2021年学校已经完成第二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结题验收工作,12门课程通过验收,1门课程不通过。2022年继续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通过教师自主申报,系部推荐、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共立项示范课程10门,示范教学团队2个,示范专业1个。组织4门课程参加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其中《网店运营》认定成功。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并不会止步当前的课程建设力度,而是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不断强化校级金课建设。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质量建设,今年学校持续开展了校级优质课、金课建设工作,制定了校级金课与优质课评价标准,下发《四川天一学院关于开展校级金课与优质课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2022年收到金课申报书12份,优质课申报书18份。对申报材料进行了审查,最终立项金课10门,优质课17门。推荐3门课程参加集团级金课评选,《财务管理》评选成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学校在课程建设上励精图治,已取得累累硕果。学校相继启动了2019年学校重点专业及2019年、2020年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验收工作,制定了学校重点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价指标,下发了《关于开展2019年立项的学院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验收的通知》《关于开展2020年立项的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结题验收的通知》《关于公布2019年立项的精品共享资源课验收结果的通知》,完成了2019年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验收工作,7门课程通过验收。组织开展2019年立项的学校4个重点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护理、艺术设计)和《网络营销》《java高级程序设计》《测绘学基础》《办公空间设计》《模拟导游》5门精品课程的结题验收工作。
三是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保障。质量保证体系就是要通过一定的制度、规章、方法、程序和机构等把质量保证活动加以系统化、标准化及制度化。我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一线专门人才,为四川“全创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为推动学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深入贯彻学校办学定位,将我校校训“明德、精业、求实、创新”,人才培养观“品格筑基、能力铸本、创新塑魂、特色添翼”,以及人才定位和专业定位等办学理念落实在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营造校园质量文化为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快速建设和顺利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树立“质量乃立校之本”的核心理念。2021年12月,学校完成省厅组织的教学诊改现场复核工作。
四是拓展就业市场,提高就业质量。
学校主动融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充分利用校友会平台资源,拓宽了就业渠道,进一步引导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提早谋划,快速启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执行院长负责的双组长制就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秉承“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工作宗旨,制定了推进就创业工作举措,全方位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院系分别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配备就业工作专员,召开就业动员和启动大会,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迈出就业第一步。各院系与就业处签订就业工作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分院系对毕业生开展就业能力“四过关”考核,进一步落实就业分组指导和一对一帮扶制度。学校被四川省教育厅授予“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30 年来,学校办学综合实力、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日益提升,受到地方政府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成都市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成都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今年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以及青年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加速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战略的实施,四川天一学院的发展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下一步,学校将紧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目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突出问题导向,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强化项目带动、开展对标竞进,将质量文化意识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为稳步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做好有力支撑,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使我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